高层发布重磅文件,消费将成为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
12月14日晚上,国务院发布了《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(2022-2035年)》,这份文件非常重要,内容很多,全文很长,重点围绕内需。为什么最近一直在提“内需”,简单讲讲。
1.GDP由三部分组成,外贸、投资和内需,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主要是靠外贸和拉动资拉经济,取得了不错的效果,中国经济这些年的高速发展是最好的例子(gdp全球第二)。
2.外贸和投资虽然帮助咱们成为了经济大国,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,但也存在问题。
外贸的问题有两点。
一是容易受到政治干预。比如,美国是我们的第三大贸易伙伴,前两位是东盟和欧盟,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美国就是我们的第一大贸易国,我们和美国之间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。
这几年美国盛行逆全球化,讲究美国优先,给中国商品增加关税,让我们的产品没那么好卖。
二是容易遭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。今年以来各国都在加息,2023年起很多国家将逐步陷入经济衰退,叠加物价上涨导致需求减弱。
别国买东西的欲望减弱对中国的外贸是不小的利空,大家都没钱了,不敢买东西。
两个原因分别从供给和需求层面对外贸形成了压力。
3.投资的问题在于提高了各地政府的债务。举个简单的例子。
大家应该听过城投公司吧?这类公司在法律上是独立法人但实际却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。为了完成投资城投公司发行了大量城投债,无形中推高了地方债务。
借的钱终究是要还的,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尚可的情况下问题不大,但这几年财政收入因为疫情和退税影响不太理想,还债压力很大。同时,购买城投债的主体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,金融系统也会因此遭到冲击。
4.基于外贸与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存在的隐患和不确定性,2035年之前中国必然是要在内需上做足文章的。
调整经济结构,让内需成为拉动gdp增长的核心要素至少有两个好处。一是不用看老外脸色,外贸受政治影响,内需不会;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内需的消费者是老百姓,买的东西多了生活质量自然会跟着提高。
如何扩大内需?除了加强政策引导外更加重要的是在收入上做文章。
中国的gdp提高得很快,可支配收入也在提高但速率没有gdp增长率高,使得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是在逐步下降的,未来要让这个比重上升,人们手里的钱多了才有消费的动力。
与此同时,收入分配一定要更加合理,“共同富裕”不能只是口号,要做到实处。高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有限,再怎么消费也用不完手里的钱,大量资金留在了金融系统中没有得到有效运转;中低收入人群消费欲望没有得到满足,苦于收入所限无消费能力,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后他们能够获得更多可支配资金,消费欲望与消费能力匹配后全国性消费总额才会提高。
10月的社消数据不太理想,11月数据还没出,估计同样很难交出一副令人满意的答卷,这个时候出台《规划纲要》十分及时,中国经济未来能否继续保持健康平稳的上涨态势,消费起到的作用将是独一无二的。